Sunday, November 02, 2008

邁向社會性資本主義的指南

作者:曾昭明

-原刊於中國時報開卷版,2008.10.29

《打造富足新世界》,2008,尤弩斯著。

「創造一個沒有貧窮的世界」,2006年的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孟加拉葛拉敏銀行的創辦者尤弩斯說。這不僅是他從《窮人的銀行家》以來一貫的寫作主題,也是從鄉村銀行開始,貫穿葛拉敏的社會企業群的共通願景。這是一個沈重的主題,所幸經濟學者出者的尤弩斯,卻如同所有成功的經營者,有著引人入勝的說故事本領,足以使讀者快速無礙地進入這個主題。

台灣的讀者,對於「不利於窮人的經濟成長」、「有利於窮人的經濟成長」的區別,可能一般都會感覺著陌生費解,但既使不熟悉這些發展經濟學的辦論,我們還是可以清楚地接收到尤弩斯所要傳達的訊息:這些解決方案本身就是問題;這些政策論述,都一樣把「窮人」當成了客體,而非能動的主體。尤弩斯告訴讀者,在解決貧窮問題上,我們首先要做的,就是直面窮人,然後設計新的機制,來讓窮人發揮潛能。

「社會事業」(social business),如同因他而聞名的「微型貸款」,正是尤弩斯致力推廣的新機制之一。他概念中的「社會事業」,與台灣最近兩三年通行的「社會企業」(social enterprise),在基本特點上相同,都是以解決特定社會問題為目標而設立的營利組織。只是,尤弩斯堅持「社會事業」不對投資者分配紅利,完全保留盈餘用於落實其社會使命。這使得尤弩斯的「社會事業」,成為廣義的「社會企業」之下的一種特殊類型。問題是,尤弩斯為何堅持必須如此?

在他看來,現行的資本主義體制,受到本質上以追求利潤極大化為目標的傳統企業所主導,對解決貧窮、環境惡化、不公平貿易等問題是無能為力的。甚至,既使以「企業社會責任」觀念來修正或調節企業對極大化利潤的無限制追求,也助益有限。他批評企業社會責任的倡議者所主張的「混和價值」(以商業價值和社會價值的雙重角度來衡量企業的績效),也對「三重底線」(認為企業經營應該同時滿足財務績效、社會績效、環境績效上的底線)有所保留,因為他認為,說到底,在傳統企業裡,追求利潤的動機,始終優先於對社會和環境的關切。

對時代問題的診斷是如此,那資本主義的未來在哪裡?在利潤極大化的傳統企業之外,尤努斯決心樹立起另一種新型態的商業機制,推廣以關心社會問題,關心人性真實的多面向需求為特點的社會企業。從《窮人的銀行家》走到《《打造富足新世界》,我們看到尤弩斯的社會企業概念,在內涵上逐步成熟。社會企業的概念,不再需要從傳統企業、政府政策與非營利或慈善組織在解決社會問題上的限制去取得存在的正當性,尤弩斯甚而已經把社會企業與這三者並列,開始去區別、辨識它們在解決社會問題上各自的有效領域和可能的功能分工。但尤弩斯讓人驚豔之處還不止於此。在《打造富足新世界》這本新書中,他開始去探索各種支持社會企業發展所必須的基礎社會設施,這其中包括著以社會企業股票為投資對象的社會證交所,對社會企業的社會績效進行認證、稽核和評等的專門機構,適用於社會企業的標準化報告流程、語彙和會計系統等。這些討論,無不表明著:尤弩斯依然是站在當今社會企業辯論最前沿的前衛思考家。

尤弩斯,這位恐怕是全球最知名的社會事業經營者,他在貧窮問題上的深度思索與努力,對關心社會M型化問題的台灣讀者來說,不僅是行動的指南,也標舉出了許多有待填補的思考空間。在金融泡沫消沈的新時代氛圍裡,關切人類文明走向的讀者,應該可以從他讓傳統企業與社會企業並存於市場體制內多元發展的主張,讀到邁向一個不一樣的「資本主義的未來」的若干線索。